西湖游船衰微的历史背景 |
清道光二十年(1840)五月二十九日(6月18日),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这次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
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成分,仍然是个体小农业和家庭小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明朝时已出现,到了清朝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江南地区的丝织、造船、陶瓷、冶铁、制茶、造纸等行业中,已有或多或少的资本主义萌芽性质的手工业工坊。清朝自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的一度繁荣后,乾隆中叶后开始走下坡,土地和社会财富进一步集中。乾、嘉时贪官和坤占地八十多万亩,道光时直隶总督琦善占地达二百五十六万亩,广大农民进一步失去土地,阶级矛盾日趋激化。军队装备落后,营务废弛。乾隆五十七年(1792)英国为达到开放口岸、实行自由贸易等目的,借给乾隆祝寿的名义,派遣以马葛尔尼为首一行七百余人庞大的使节团前来中国。马葛尔尼在避暑山庄以见英皇之礼(单膝下跪)觐见乾隆后,提出了允许英国商人在北京设商馆,开放舟山、宁波、天津等地通商,划一小岛给英国商人居留等一系列要求。被拒绝后,马葛尔尼一行从运河南下到杭州,再从杭州到广州出海回国,沿途观察搜集了大量的经济、军事、政务、民情等情报,得出结论,认为清政府已腐朽衰败,不堪一击。这时,离《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尚有五十年,然英国政府为达到其资本主义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早就为侵华战争在做准备了。
在清朝贵族统治阶级终日过着花天酒地、金迷纸醉的奢侈生活,清王朝面临严重的社会危机和统治危机时,清末思想家、文学家、杭州人龚自珍(1792-1841)敏锐地感觉到了,他那首“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诗句,表达了以他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对当时社会政治的极其不满和要求政治改革的强烈愿望。
正当清朝统治走向衰落时,而英国等西方国家经过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而蓬勃上升。为了开辟新市场,争夺殖民地,英国在亚洲统治了印度,占领了新加坡,侵入了缅甸和阿富汗后,自然把侵略矛头对准了地大物博却又积弱不振的中国,这是迟早的事。林则徐的虎门销烟对于英国政府来说正好是一个发动侵华战争的借口和机遇而已。
鸦片战争经过两年,以中国失败,中英在停泊于南京江面的英舰“汉华丽”号上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而告终。中国主权遭受严重侵犯,中国开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
中国近代史的开始,英国得到的在华利益正是五十年前用外交手段无法得到而通过了战争手段来达到的。随之而来的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风起云涌,先后持续了十三年之久的太平天国运动,给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沉重的打击。但在这样的社会背景和条件下的西湖与西湖游船无可奈何地走入了历史的低谷,进入了衰微期。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