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泓镇曾名竹横港,历史上曾是出海口,由于经常发生洪水,常有毛竹横于此处,故名竹横港,地处河湖港汊,无船难行,便于小木船出行,为此历史是就形成制造木船工艺,久负盛名。据传在宋代范仲淹修筑“范公堤”之前,竹泓镇就是一个出海口,当时镇上就有了制造沿海捕捞渔船为主的手工作坊;明朝以来,主要以制造农用船和内河捕捞渔船为主,到清朝末年,竹泓木船制造已成气候,全镇以周、崔、李、郑、陈、王、冯、等几大姓为主,从事纯手工生产农用、渔用、商用木船,并延至现今。 竹泓木船制造主要以杉木为主要原料,辅以铁钉、麻丝、石灰、桐油等。
2006年12月初,由竹泓镇申报的“木船制造工艺”项目一举成功入选“江苏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经过各级政府的努力与保护,2008年6月7日的国发〔2008〕19号中,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0项),“竹泓传统木船制作技艺”成功入围,序号920、编号Ⅷ-137。在2009年5月公布的“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中,“竹泓传统木船制造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周永干上榜,成为我市首位“国宝”级“非遗”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