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及分布情况
兴化传统木船制造技艺源于宋代,主要分布在兴化市竹泓镇。因竹泓镇地处苏中里下河地区,是有名的“锅底洼”,这里的群众生活、出行、劳作等一切活动都离不开船,故相继出现了制作木船的手工作坊,由此而形成了独特的木船制造技艺。清朝末年至近代,是兴化传统木船制造技艺的成熟、兴盛期,竹泓镇有造船作坊 20 多户,以崔、周、郑、陈、王、冯、李等几大姓为主,所造木船用途已由农用、渔用拓展至交通、商贸、邮运等领域,并建立了专门的行业组织“森福会”。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竹泓的工匠们在传承传统木船制造技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技艺更加精良,并有了新的发展。目前,全镇专业从事木船生产的工匠近 70人、50 余户,年产各类小木船近 4000 条,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渔业生产、交通运输、城市景区、观光旅游等领域,产品行销全国 10 多个省、市,并已有 300 多条木船销往日本、荷兰、德国等国家。
基本内容及艺术特征
兴化木船制作主要以老龄杉木为主要原料,制造沿海捕捞生产的海船等大船也选用部分桑树、榆树,辅以铁钉、麻丝、石灰、桐油等。造船过程中的生产工艺采用纯手工操作。整个造船工序主要分10 个部分: 1. 选料、备料;2. 断料、配料;3. 破板;4. 分板;5. 拼板;6. 放样;7. 投船;8. 打麻、填灰;9. 油船;10. 下水。兴化木船的种类主要有鸭船、秧船、渡船、龙船、披风船、捣网船、拉网船、长鱼船、脚划子、海溜子、旅游船等。制作木船的器具主要有大锯、大料锯、狭条锯、刀锯、木尺、角尺、墨斗、划齿、斧头、牵钻、手钻、槽刨、短刨、粗刨、滚刨、长刨、送钉、分凿、钝口镰凿、快口镰凿、灰齿、码口、斜刹、走刹、盘头、拉夹、扒箍、麻绳、千斤夹钳、斫凳、灰臼、铁钉、铁锔等 40 余件。兴化木船制造技艺工序多,且环环相扣,工艺难度很大。兴化木船船体轻盈、小巧、灵活、美观,可用于农业生产、渔业生产、观光旅游等多个领域。
主要价值
兴化传统木船制造技艺是千百年来苏中里下河地区水乡劳动人民智慧和创造的结晶,是中国舟船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船文化延续发展的直接表现形式,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兴化传统木船在现代生活中仍发挥着作用,具有一定的经济和实用价值。
目前保护情况
为了保护兴化传统木船制造技艺,兴化市文化部门与竹泓镇ZF专门成立了木船制造技艺保护领导小组。镇财政每年都在预算外支出中专门安排 3—5 万元资金 ,用于木船制造技艺的研究和保护工作。竹泓镇ZF还和兴化市文化馆牵头,以木船制作骨干艺人为主,成立了竹泓木船制作传统工艺协会 , 培养新一代工匠艺人,并对木船生产工艺、生产环境和场地、生产工具等进行重点保护。筹建竹泓船文化博物馆的计划也正在落实之中。
传承谱系及代表性人物
兴化传统木船制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物,崔金鸿(先生),崔氏是祖传的木船制造世家,有着六代人造船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