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船的发明和发展
早在南北朝(420~589)时,已有车船的记载。唐代李皋对车船的发展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他制造的车船用人力踏动快速前进。宋代的车船盛极一时,绍兴二年(1132)王彦恢制的战舰,旁设4轮,每轮8楫(桨片)。木匠高宣也是造车船的名匠,曾创造大小车船10余种,大型车船长20~30丈,吃水1丈左右,可容纳700~800人;中型车船一般承载200~300人。车船有2车、4车、5车、8车、9车以及23、24车等多种。宋朝最大车船长36丈,宽4丈1尺。明初陈友谅也曾使用车船在鄱阳湖进行水战。明中叶以后,卢崇俊作多种型式的车船称为“静江龙船”。直到20世纪初,中国南方还有少量车船。车船虽然未能在各水系普遍使用,但它的历史悠久,对中国船舶的发展起过很大的作用。
祖冲之发明说
有说大科学家祖冲之所造千里船即为车船,按《南齐书》卷52《祖冲之传》说:“造千里船,于新亭江试之,日行百馀里。”由于记载未涉及此船之动力,无法确认。
南北朝徐世谱发明说
《陈书》卷13《徐世谱传》说:“世谱乃别造楼船、拍舰、火舫、水车,以益军势。此处文字太简单,但“水车”决不是作为灌溉用具的水车,应是无疑的,因为灌溉用具是不可能“益军势”的,南北朝时的水车可能即是后世的车船。
唐朝李皋发明说
南宋李纲认为车船的发明人是唐人李皋,他在《梁溪全集》卷103《与宰相论捍贼札子》说:“荆湖间车船乃唐嗣曹王皋遗制,其大有至三、四十车者,挟以双轮,鼓蹈而进,驶于阵马。”《旧唐书》卷131《李皋传》有以下记录:“常运心巧思,为战舰,挟二轮蹈之,翔风鼓浪,疾若挂帆席,所造省易而久固。”
两段记载的共同点是车船有双轮,用人力“蹈之”,使船前进。
南宋初年,有一种“飞虎战舰,傍设四轮,每轮八楫,四人旋斡,日行千里”。楫就是翼桨,每个轮置有八个翼桨击水。李纲曾在荆湖一带造车船,按阅水师,据《梁溪全集》卷29有诗说:“车船新制得前规,鼓蹈双轮势似飞。创物从来因智者,世间何事不由机。”可知车船推进装置的基本结构是一车双轮。飞虎战舰是两车四轮,共三十二片翼桨。
中国古车船仅作军用,而且只有在南宋时,得到较大规模的应用和推广。《杨么事迹》说,杨么在洞庭湖一带起兵反宋,宋军为对付杨么军,有“木匠都料高宣者,献车船样”,都料是指工匠头,可谓现代工程师之前身。先“打造八车船样一双”,“令人夫踏车”,“船两边有护车板,不见其车,但见船行如龙”,“上下往来,极为快利”。后又“造二十至二十三车大船,能载战士二、三百人”。在一次战斗中,车船和高宣本人被杨么军俘获,于是杨么方面也造二十四车、二十二车大船。按前引李纲之说,当时车船最多达四十车,计有八十个翼轮。
宋朝为消灭杨么,也继续造车船。据《宋会要》食货50之15张浚奏,他在鼎州(今常德)看到“造下车船,通长三十丈或二十馀丈,每支可容战士七、八百人。”汪藻《浮溪集》卷1《抚州奏乞罢打造战船等事》说,宋朝令抚州造“大样车战船”,包括二十六车和二十车船,“船之大者二十二丈”。又据《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86绍兴五年闰二月丙寅,卷89同年五月癸未,宋廷还令江南和两浙路造九车战船二十四艘,十三车战船八艘,“五车十桨小船五十”。陆游《老学庵笔记》卷1说,宋朝所造车船,最大“有长三十六丈,广四丈一尺,高七丈二尺五寸,未及用,而岳飞以步军平贼”。
岳飞瓦解杨么军后,将部分车船作战利品分赠大将张俊和韩世忠。后叶梦得《石林奏议》卷9《堂白乞立定水军人数修战船札子》,卷10《奏乞参酌古制造战船状》提到张俊军中“多是十车、九车大船”,其中“有长三十丈,高五丈,非千馀人不可动者”。按陆游所说,三十六宋丈大船,依每宋尺31厘米计,约折合111米。
南宋初的车船有两个缺点,一是不能在浅水航行,二是不能入海。《梁溪全集》卷121李纲给吕祉信中说,“来论恐车船重大,不可用,是不然”,“顷尝试之,运动轻快,施于大江重湖,以破长风巨浪,乃其所宜”。叶梦得说,三十宋丈的大车船,“当时皆是欲于洞庭湖中,水面浩渺之处,以为形势,今施之于江,固无所用”。看来大车船即使用于大江,也未必灵便适用。
南宋后来逐渐发展小型车船。据《宋会要》食货50之22,28,33,宋孝宗时,建康府(今南京)制造一种“一车十二桨四百料战船”。当时一料是指载重一宋石,约折合55公斤,四百料即载重22吨。鄂州(今武昌)造八车船五艘,“重滞不堪行使”,便另外“改造七车、六车、五车共五只”。江西路“造马船(运兵船)一百只,暗置女头(护板)、轮、桨,使可折卸”,可随时装拆,也是技术上的进步。宋宁宗时,造一种“铁壁铧觜船”,“四百料,两边各安车二座并桨三枝,船身通长九丈二尺”,“装载战士七十人,踏驾兵、梢二十人”。
《嘉定镇江志》卷10说,当时驻军的车船以断妖港为停泊处。南宋后期《鹤山先生大全文集》卷30《缴奏奉使复命十事》说,湖南、江西等路“打造四车海鳅舡”。据《景定建康志》卷39记载,当地修理军船,其中包括四车船三十艘。 返回列表